俗話說,換了工作就要換電腦,新的公司有提供購機補助,就趁勢把原本的 2020 MacBook Pro 13″ 換成聽說很香的 M1 MacBook。且因應 2021 年越來越常見的 WFH 工作形態,這次挑戰購買從沒試過的大尺寸 MacBook。
Apple Silicon M1
原本考慮 M1 剛出,勢必會有一些相容性的問題,所以在 2020 年底買電腦的時候還是選了 Intel 。我很幸運從 2022/3 用到編寫此文的 2022/8 都沒有遇到任何問題。
我是軟體工程師,主要開發的語言是 Golang ,使用的工具則是 JetBrains 的 IDE ;另外常見的 kubectl, git, docker, cli 也是少不了的。另外還有一些GCP Console, figma 之類的工具,因為是直接跑在瀏覽器就不多提了。
工作上不太吃本機效能,所以 Apple 在吹捧的運算能力以及很多實測中最有明顯差異的影片輸出都與我無關。
最有感的差異體現在運作溫度上。打開 JetBrains IDE 時會作一些 index 之類的初始化動作;原本用的 2020 MacBook Pro 13” (Intel 10代 i5) 都會飆到100度左右,然後等負載消失才慢慢降下來,在 M1 的情境下溫度升高不到10度,連風扇都不用轉。
螢幕
這次配的 120Hz + Mini LED 螢幕真的相當漂亮,120Hz 在捲動頁面,或是操作 misson control 時都很有感受。而 MiniLED 的區域調光在顯示高對比的照片,或是身為 geek 很愛用的黑底時,可以把有色部份調到爆亮,黑底卻又沒有一絲的亮度真的是很爽
I/O
從全面改用 ThunbderBolt (Type-C) 以來,MacBook 系列一直為人詬病的 I/O 不足問題,終於也在這台 MBP 上獲得了改善。加入了 HDMI、SD 讀卡機以及終於回歸的 MagSafe 。
個人很厭惡轉接器,所以這幾年陸續將週邊換成支援 Type-C ,主要用在連接螢幕及供電上,機器上仍保留了3 個 Type-C 接口,在環境配置時很方便。
引入 Type-C 連帶的好處是可以拿來充電,需要購置額外充電設備時就不一定要購買原廠的,體積及售價都很巨大的組合。我最常用的是一顆體積重量都相當輕盈的外廠 65W apapter + Moshi Type-C cable,65W ,雖然只有標配 140W 的一半不到,但純供電的話輸出功率都在 5W 之下,涼到不行,只有在充電時才會全負載運作。
結
其他小改進:
- 2020 MBP 13” 睡眠時會瘋狂吃電的問題不見了,當時長時間攜帶都還要特地關機,爆蠢。
- 在接上外接螢幕,變成多桌面環境時,不再有「畫面轉黑再出現」的這個過程。小地方,但感受很好
- 內建喇叭:考慮到只是筆電內建的喇叭還有它的體積,可以稱得上效果驚人。出門在外很好用,在旅館看片的效果比電視喇叭還讚。
- 終於換上了能跟上時代的 1080P 鏡頭,在常態性遠端作業的時代很有用。
- 鍵盤:腦殘、腦殘、腦殘到不行的 Touch Bar 終於拔掉了。手感也是中規中矩。
- 新的底部橡膠墊「感覺上」比用了好幾年的弧型腳墊穩固,希望它會更耐用
2021 年的 MacBook Pro 的線條略顯「復古」,但在配備上給的很有感,螢幕喇叭等會接觸到的部份,都讓我另一台主力機 2017 iMac 5k 活像是上個世紀的產物。更好的是很多設計都回歸到一般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前幾年一直追求的輕、薄、酷炫。Apple 不曉得嗑了什麼才這樣作,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改變。
暫時不用再換新 Mac 了,啊 iPhone 的設計要不要也時光倒流一下?
過去用的幾台機器,依購買時間排序,越新的越近。
留言